1月19日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節能環保政策的要求,加大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綠色信貸的支持力度,銀監會和發改委聯合發布《能效信貸指引》(下稱“《指引》”),從能效信貸的定義、服務領域、風險控制、激勵機制等方面細化,規范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實施能效信貸。
銀監會和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均表示,當下經濟的轉型升級要從節能減排入手,《指引》旨在加大對節能項目的支持力度,同時提高銀行支持能效信貸的意識,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節能項目的信貸流程,以保障能效信貸規范發展。
“以前銀行為企業提供融資未能從企業能源效率的角度評估,該《指引》的發布也是為了培養銀行這方面的意識,即讓銀行主動從能源效率的角度考慮,將來在為企業做項目融資、資產評估時,需要做能源效率篩查。”銀監會統計部副主任葉燕斐說。
能效信貸難點多
所謂能效信貸,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支持用能單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效率而提供的信貸融資。
能效信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用能單位能效項目信貸,即節能項目由用能單位直接投資、運作,銀行業金融機構向用能單位提供信貸支持;另一個則是合同能源管理信貸,由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單位以合同形式約定節能項目的節能目標,節能服務公司為用能單位設計、投資和運作節能項目,用能單位以節能效益支付的方式與節能服務公司分享合理利潤,節能服務項目是項目的投資人和借款人。
“因此,由于信貸方式的不同,導致借款人和用款人有時不統一,節能收益就需要先從用能單位轉到節能服務公司,再由節能服務公司向放款人還款,這就加大了信貸交易結構的復雜程度。”葉燕斐說。
除了交易結構復雜外,上述人士還表示,由于能效信貸項目的專業性和特殊性,使得其風險控制的難度亦不小。比如對于節能量的測算,首先要摸清節能基準是多少;節能量轉化為節能收益時也難測算,不僅因為節能量難估計,節能單價(即能源價格)也是波動的,加之有些節能項目會有政府補助或免稅措施等,都加大了收益估算的難度。此外,當借款人是節能服務公司時,由于其通常屬于輕資產公司,抵質押物較少,在向銀行業金融機構借款時也需做抵質押物方面的創新。
針對能效信貸的風險點,《指引》分別從貸款要素、盡職調查、節能技術和效益評估、質押登記等方面出發,對能效信貸業務中的風險點提出審查要求。
其中,在能效項目的準入方面,《指引》要去,能效項目所屬產能應符合國家區域規劃政策、產業發展政策和行業準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對項目技術風險和節能效益進行評估,重點分析項目實施是否具備實施專項技術能力和同類項目施工經驗,項目是否存在竣工風險;預測、評估節能效益的方法是否審慎、科學、合理;用能單位及時支付節能收益的承諾是否具有約束力,項目經濟性能否有效實現等。
建筑節能潛力大
對于能效信貸的重點服務領域,此次《指引》予以明確,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運輸節能以及其他與節能項目、服務、技術和設備有關的領域被列入重點服務目標。
“交通運輸節能的測算標準已日趨成熟,工業節能的很多項目因為涉及‘兩高一剩’產業,信貸投放規模受到限制,因此我們行今年主推的能效信貸領域是在建筑節能方面。”浦發銀行[1.55% 資金 研報](600000)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上述人士進一步解釋稱,受到房地產不景氣的大背景影響,新開發的房地產項目即使是有節能環保的“噱頭”,銀行放貸也較為謹慎,因此,所謂的主推建筑節能的能效信貸,也主要涉及對既有樓宇的節能改造。
葉燕斐也表示,目前監管部門也將建筑節能作為優先節能領域。數據顯示,我國建筑能耗占資源總能耗的比重僅20%左右,歐美國家這一比例為35%左右。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提速,我國建筑能耗占比將不斷上升,隨之帶來的建筑節能潛力也越來越大。
至于監管部門下一步會如何推動類似防火保溫板等環保材料的能效信貸發展,葉燕斐表示,將會推動綠色金融債,并探索與小微金融債一樣,適當放寬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的風險權重、不計入存貸比統計口徑等。積極探索能效信貸擔保方式創新、探索以能效信貸為基礎資產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等。